本帖最后由 風舞輕揚 于 2017-6-6 19:53 編輯
高瓜 高瓜、蓮藕、菱角,是小時候家鄉常見的三種水生美味。蓮藕藏在淤泥里,菱角漂在水面上,高瓜長在莖桿間。蓮藕、菱角是村里人種植的,有勞作之苦,看護嚴格。高瓜多是野生野長,采擷沒有人問。 夏末初秋,高瓜漸次成熟,飽飽鼓鼓擠在莖丫間。走在河邊,耽眼瞅見了,就不會放過,卷腿抹胳趟到水里,兩手使勁一掰,青青嫩嫩的高瓜硬生生被拽了下來,要是只有幾根,就將外皮扒去,一邊走一邊嚼著嫩白的瓜棒,脆生生的滿嘴清香;要是掰多了,就用衣服包裹起來,光著膀子拎回家。 高瓜多與蒲絨同生,所以,遇見了一大片密密匝匝的蒲絨草,定可以發現隱藏其中的高瓜。采高瓜不但是農村小孩子的樂趣,大人們也采,只是不像小孩子那樣不擇時機,也不像小孩子那樣野蠻無理。午后的陽光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,吃了午飯,別把鐮刀,帶根繩子,一個柳筐,一大片高瓜草是早就尋好了的,直接奔著那片水域,連衣帶褲下到河里,選桿粗腰壯的,手正好壓在高瓜的下部下刀,一點不會傷到高瓜根。割好的高瓜打成捆,拖到岸邊,去掉梢頭,用柳筐背回家。 高瓜是水生食材,上岸后容易發黑變質,要趁新鮮時吃。那時候農村人家平常日子很少有肉,多是干炒高瓜,斜著將高瓜切成段,放油鍋里爆炒,盛在盤子里,吃起來柔嫩清滑,很有肉的質感。現在,生活條件好了,可以將高瓜和回鍋肉、牛肉等炒著吃,但無論怎么做法,似乎都沒有小時候單吃高瓜有味道。 江南人把高瓜叫茭白,與鱸魚、莼菜并稱“江南三大名菜”。 把高瓜叫作“茭白”,名字更妥帖,涵蓋了高瓜的色和秉性,也更詩意一些,很合江南人雅致的生活情調。《晉書*張翰傳》里記載:吳中人張翰久在洛陽做官,一日見秋風起,十分思念家鄉的菰菜、莼羹、鱸魚美味,對左右人說:“人生貴適志,何能羈官數千里,以邀名爵乎?”寫下了著名的《思吳江歌》:“秋風起兮木葉飛,吳江水兮鱸正肥。三千里兮家未歸,恨難禁兮仰天悲。”遂罷官而歸。家鄉的味道根深蒂固,連高官厚祿也拴不住游子的心。同是資深吃貨的蘇東坡讀后,深有感觸,寫詩贊曰:“ 浮世功名食與眠,季鷹真得水中仙。不須更說知幾早,直為鱸魚也自賢。”
古代人稱高瓜為“菰”,在唐代以前,高瓜被當作糧食作物栽培的,結的種子叫菰米或雕胡,與稌、黍、稷、粱、麥合稱“六谷”,吃起來很有香味,大詩人李白有:““跪進雕胡飯,月光照素盤”之詩句。既然被作為一種糧食作物種植,那么,只要能夠適合生長的地方,應該都有高瓜的身影。可惜,古人隨處可見的普通的高瓜,現在卻很難尋覓了。 炎炎夏季,又是高瓜生長的季節,家鄉的河湖溝汊,是否還有一片勃勃野生的高瓜?
|